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2025年10月19日,由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柳叶刀杂志社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健康与教育(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柳叶刀-北大医学研讨会暨北大医学青年科技沙龙特刊”学术专场闭门会议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科技楼多功能厅举行。本次会议召开之时,正值国家和国际层面对青少年健康的关注不断升温。中央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服务举措,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政策和时代背景下,研讨会聚焦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等前沿议题,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共同探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会议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副处长赵春辉在致辞中指出,儿童青少年健康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赵副处长强调,本次研讨会紧密对接健康中国行动和全球公共卫生倡议,旨在为全国乃至国际儿童青少年健康研究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与国际合作。她表示,未来应将更多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和教育实践,为青少年提供更加完善的健康保障。
赵春辉副处长致辞
会议由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所长董彬主持。董彬副所长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和会议议程作了简要介绍,指出此次闭门会议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随后,四位专家及其团队依次进行学术汇报。
董彬副所长主持会议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岳伟华教授团队分享了关于青少年抑郁干预的最新系统综述与网络Meta分析进展。岳伟华教授团队在整合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的基础上,从疗效、依从性与安全性角度,对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其联合方案进行了机制导向的对比评估,提出面向临床与学校场景的循证选治思路;同时结合我国青少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强调以学校心理教育、家庭支持与医疗服务的联动,推进早识别、早干预与连续照护体系建设。
岳伟华教授团队报告现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郝元涛教授团队汇报了基于全国多源数据的环境健康研究进展。团队结合空气质量监测与医疗数据库资料,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暴露对心血管及代谢疾病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二氧化氮暴露与多重疾病急性住院风险呈显著正相关。报告指出,应从公共卫生政策层面强化环境治理与健康防护联动,推动空气污染防控与健康促进的系统整合。
郝元涛教授团队报告现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海俊教授分享了关于青少年生殖健康与孕期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团队基于全国多中心数据,构建了孕期风险预测模型,用于早期识别高风险妊娠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报告指出,科学的孕期管理对青少年及未来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在公共卫生体系中强化生殖健康教育与筛查干预的协同机制,以推动青年群体健康服务的精准化与体系化。
王海俊教授报告现场
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所长李宏田汇报了新生儿健康相关研究进展。团队基于全国出生人口数据,建立了适用于中国人群的孕周特异性出生体重参考值,为评估新生儿生长发育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强调,本土化参考值能更准确反映我国婴儿的生理特点,有助于临床及时识别宫内生长异常,提升早期筛查与健康管理的科学性。
李宏田所长报告现场
在随后的学术点评环节中,《柳叶刀》杂志副主编Sabine Kleinert、墨尔本大学皇家儿童医院Susan Sawyer教授和乔治华盛顿大学Sarah Baird教授分别对上述报告进行了点评。三位国际专家一致肯定了报告选题的前瞻性和研究方法的严谨性,并对研究成果的政策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Kleinert副主编强调,应加强研究成果与公共卫生政策的对接,让科学研究更好服务于社会。Sawyer教授指出,研究应更多纳入生命全周期视角,关注儿童早期经历对未来健康的影响。Baird教授则建议扩大国际合作与多中心研究,以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他们的意见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也将进一步促进跨国界的合作与数据共享。
SabineKleinert副主编作点评
SusanSawyer教授作点评
SarahBaird教授作点评
学术讨论现场
大会现场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宋逸研究员进行总结发言。她表示,本次闭门研讨会汇聚了国内外儿童青少年健康领域的专业力量,搭建了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宋逸所长指出,与会专家就儿童青少年健康面临的关键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并凝聚了推动政策与实践创新的合力。她希望未来继续加强跨学科和跨机构合作,将此次会议的讨论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一系列研讨贯彻了健康中国战略和国际青少年健康倡议的精神,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宋逸所长作会议总结
现场汇报专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