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告通知> 心理资讯> 详情

寻找打开青少年“心”问的钥匙

来源:人民政协报

寻找打开青少年“心”问的钥匙

      近日,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以宣传片、主题宣讲、舞台剧表演等形式表达了各方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图为来自上海的参会代表在活动上进行主题宣讲。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我的爸妈总是希望我能考到班里的前几名,但我……其实并不想。”14岁的小岩低声说。

      看着他稚气的脸庞,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的医生轻声问道:“能告诉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不想去上学,不想见人。”小岩的声音越来越轻,脸上写满了迷茫。

      半年多来,被称为“学霸”的小岩学习成绩急速下滑,情绪也越来越暴躁。这个陷入困惑的少年,正是众多被心理健康问题所困扰的青少年的一个缩影。

近日,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直面当前学生心理困扰的核心症结。《十条措施》能否有效落地?打开青少年“心”问题的钥匙,究竟在哪里?部分委员、专家及一线从业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行了深入解读。

      无形力量的拉扯

      “近年来,临床就诊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不少孩子说不出心里的难受,却表现出头痛、失眠、烦躁、恶心、眩晕等躯体症状。”民建中央委员、十三届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常委、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侯惠荣表示,这些现象不是孤立的,它提醒我们,孩子的身心健康正在亮起红灯。如果得不到社会层面真正的重视,随着老龄化、少子化的来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会成为更严重的社会隐忧。

2025年4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在我国6—16岁的未成年人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高达17.5%。

      究竟是哪一环节的缺失,让青少年在成长途中陷入阴霾?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一语中的:当下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正被几股无形的力量所拉扯——数字时代带来了“永远在线”的社交压力,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加剧外貌、成就比较,易引发孩子的自卑与焦虑;学业“内卷”从单一成绩竞争演变为综合素质“军备竞赛”,课外班、竞赛、履历包装层层加码,孩子长期处于高压却被动接受目标的状态;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核心化,父母忙于工作,陪伴质量下降,情感支持不足等,都是孩子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在翟美卿看来,社会、学校、家庭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让许多青少年困于其中,情绪找不到出口,内心渴望的真实连接难以建立,心理韧性因此在持续消耗中慢慢减弱,抑郁与焦虑的风险随之显著攀升。

守护心理健康

      从身体到心理的“求救信号”频频出现,青少年的迷茫与无声的呼救,如何被大家真正地“看见”和“懂得”?

      《十条措施》明确要求“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并“强化早期识别干预”。然而,政策落地面临现实挑战:如何科学设计筛查工具,才能避免给学生“贴标签”?后续干预流程又应如何衔接,才能真正守护学生的隐私与尊严?

      “要让全社会理解,心理健康筛查不是‘找问题’,而是像体检一样守护孩子成长的‘心理疫苗’。”翟美卿建议,应通过学校教学、社区宣传、家长课堂、媒体科普,讲清早期识别能有效预防危机,避免悲剧;学校要以关爱而非评判的姿态推进测评,强调“支持”而非“标签”。

      尽管筛查政策逐步推开,但公众对“贴标签”和隐私泄露的担忧依然存在。翟美卿指出,关键在于科学设计筛查后的干预与支持流程,真正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同时最大限度控制风险。

      翟美卿认为,筛查发现风险只是起点,若没有系统化的承接机制,筛查反而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她建议,教育部门应强制配套筛查后的支持机制——建立区域心理健康服务转介平台,明确校内心理教师首责,避免简单“甩锅”给家长,提供分级干预方案,并为家长发放“心理服务指南”。“只有让筛查连着支持、发现连着希望,才能让早发现真正转化为早安心。”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个隐形的屏障仍阻隔着许多家庭——“病耻感”。不少家长和学生因害怕被标签化,宁愿选择网络匿名咨询,也不愿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或寻求校方支持。

      “破除‘病耻感’关键在于用孩子和家长听得懂、愿意看的方式传递心理健康知识。”侯惠荣表示,心理健康知识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要成为每个家庭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

      多方协同发力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在调研中发现,孩子的焦虑和压力不是自己天然产生的,而是身边的成年人或同龄人传递的,可能是父母、老师或者同伴。

他建议,更加关注系统施策,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搭建应有的桥梁。微观层面上,关注校内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庭亲子关系,对可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三大关系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构建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保障体系,让孩子有伴,有倾诉的对象,有机会和成人充分沟通。

      针对当前青少年抑郁、焦虑等问题,李奕还建议,以“新域新质”理念与措施进行破解,积极推动三大转变,即从过去的“保护导向”转向“锻造历练”,从“单一减负”升级为“全面赋能”,从聚焦学生“个体”拓展至关注“群体”关系。同时,将工作重心从具体事项推进,如保障每日两小时锻炼、落实课间一刻钟活动等,转向深化新型集团化办学、强化招考联动机制等系统施策提升。

      《十条措施》强调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那么,日常教学中,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抗逆力、情绪管理能力?李奕认为,要从单一关注心理向关注“身心一体”和“五育并举”转型。

      如何转?李奕建议,一是突出立德树人。推进中小学思政课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行动,统筹人格教育与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积极心态和坚韧意志。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完善招生培养方式和新型集团化办学,构建难度、压力与学龄、学段相适应的学业进阶体系。三是强化体育育人作用。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课间一刻钟”,上下午各安排一次30分钟大课间。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推进“学练赛”一体化体育改革,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四是推进发挥美育劳育育人功能。

      家庭教育如何能够和学校教育联动起来,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要着重在‘大尺度’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景当中的协同入手,在‘小尺度’的亲子、师生、生生关系上去落实。”他认为,要树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观念。同时,加强学校指导和赋能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共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合力。

      在李奕看来,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始终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坚持协同共生、资源融通、系统协同、服务平台及科技助推的多维一体协同模式,以家校社协同共育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比如依托“教联体”创新家校社共育联动模式,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心理内容供给,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心理健康服务等。

当前,“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是一个难点。“医”的资源不足,且与“校”的衔接常存在壁垒。

      如何保障“医”路畅通?李奕建议医教协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质量。“要进一步健全心理危机筛查预警干预工作机制,明确具体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包干到校,负责学生转介就医服务。建立‘家、校、医’协同的休学复学研判机制,组织专职心理教师到医疗机构研修实践。充分利用学生心理服务平台,开通24小时师生家长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学生极端异常行为倾向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及时给予学生关注和科学干预。”

      “强制是底线,引导才是关键。”翟美卿认为,唯有“校—医—社—家”无缝衔接,才能守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生命红线。

      在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委员、好未来集团党委书记位晨看来,家长自身的心理状态与教育理念深刻影响着家庭氛围。

      “家长们首先关注自我情绪管理,通过学习和调节,将一份可贵的‘松弛感’传递给孩子。同时,家长应避免过度聚焦于某一阶段的学业分数,减少为孩子设定过多的刚性目标,给予孩子适当的容错空间与自主发展的机会,培养其对自我成长的掌控感与责任感。”位晨建议。

      重视精神“减负”

      当前,“唯分数、唯名校”的狭隘成功观,源于社会、学校与家长共同构筑的“内卷”闭环。反观其背后,网络沉迷、社交焦虑和网络暴力等新的压力因素,也随之而来。

      如何让网络空间成为滋养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沃土,而非压力的源头?

      “对于网络上渲染的焦虑、虚无,乃至霸凌、暴力等不良信息,需要推动平台履行主体责任,实施必要且有效的管控。”在位晨看来,在“堵”的同时,更需注重“疏”,“应大力鼓励和创造一批符合主流价值观、贴近青少年认知特点的优质网络内容,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浸润他们的精神世界。”

      “要积极开展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不断提升未成年人安全用网、善于用网、文明上网的能力和素养,着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李奕进一步建议,一是构建网络素养课程体系,强化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二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守法、文明使用网络;三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青少年网络防范意识和能力。

      “减轻青少年精神负担,必须从重塑社会价值观入手。”翟美卿建议,媒体要讲好多元成才故事,减少“状元崇拜”;教育评价体系要真正落实“双减”,弱化排名,强化过程性成长;社区可开展“平凡闪光”故事分享,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构建起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才能让每个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既能迎接阳光,也能经受风雨。”翟美卿最后表示。(本报记者 周佳佳 宋宝刚)


【版权声明】
本文/图片用于同步时事新闻,依据《著作权法》第24条合理使用条款。
稿件来源:人民政协网(原文链接:https://www.rmzxw.com.cn/c/2025-11-02/3811304.shtml),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2日
引用内容未替代原作品市场价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YWHJ@yiwuwenhu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