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告通知> 心理资讯> 详情

强化专家人才库建设让心理服务成为社会治理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服务纳入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全国首个提出创建“心安城市”的地级市,滨州率先出台《社会心理服务条例》,以心理服务专家人才库建设为抓手,探索“心理赋能治理”实践路径,逐步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心理服务网络,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温度提供了“滨州方案”。

      滨州心理服务人才库建设实践成效

      自2022年依托“EAP滨州市干部心理援助计划”组建人才库以来,滨州始终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心理服务从内部援助向社会治理延伸,取得多维度突破。

      从组织体系看,滨州已建成1650处市、县、乡、村四级服务阵地,在市县两级设立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依托综治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心理咨询室,村(社区)配备心理健康观察员,形成“全域覆盖、分级响应”的服务网络。截至2025年6月,人才库汇聚专家124人,其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32人、三级心理咨询师92人,累计培训医务人员5956人次,建成16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典型点位。

      从服务领域看,心理服务已从最初的干部心理援助,拓展至公安、教育、企业、社区等多元场景。公安系统打造“心警力”品牌,常态化开展五位一体心理服务;实施“心安民营”工程,成立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教育领域落地“AI心灵驿站”,为未成年人提供动态心理支持。尤其在基层治理中,心理服务逐渐成为矛盾化解的“软抓手”,如滨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引入专家参与执法后,冲突事件减少30%。滨州市综治中心数据显示,引入心理服务的矛盾调解成功率提升15%以上。

      从实践案例看,一批可复制的经验正在形成。邹平市黄山街道“山雨和谐”调解室通过“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组合,3小时内化解一起居民因漏水引发的争执,群众满意度达100%;邹平市明集镇依托“1157”工作体系,将农村矛盾调解周期缩短至5天;滨州市“最多访一次”体系通过“心理疏导+事务办理”双轨模式,3个工作日解决困扰群众20年的房产证问题,不仅解决事务诉求,更缓解了长期焦虑情绪。

      当前人才库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尽管实践成效显著,但滨州心理服务人才库在适配社会治理需求实践中仍存在短板,亟待破解。

      队伍结构失衡,难以应对复杂治理场景。人才库中临床、教育心理学背景人才占比超60%,但精通危机干预、群体矛盾疏导、执法沟通的复合型人才仅占20%;基层力量尤为薄弱,区县、乡镇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不足,部分村级服务站点存在“空壳化”现象,面对信访积案、舆情应对等复杂任务时难免“捉襟见肘”。

      资源分布不均,基层服务可及性不足。优质专家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区不仅专业人才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群众对心理服务知晓率、利用率偏低,形成“城市服务集中、农村服务洼地”的格局,未能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公众认知不足,服务效能未充分释放。部分居民对心理健康仍存在“病耻感”,大量潜在需求未转化为有效服务请求;部分职能部门对心理服务重视程度不够,在信访、执法等工作中“重事务处理、轻心理疏导”,导致人才库资源与治理需求存在错配。

      治理需求:构建“123”心理服务赋能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滨州立足“心安城市”建设目标,着力构建“一个核心、双轮驱动、三维支撑”的“123”心理服务赋能体系,推动心理服务深度融入社会治理。

      锚定“一个核心”,将心理服务作为社会治理工具。突破“心理服务仅关注个体健康”的传统认知,将其定位为预防化解心源性矛盾的治理工具。在信访接待大厅设“心理评估岗”,对重复访、缠闹访人员先做情绪疏导,再推进矛盾化解;为一线执法人员进行“执法沟通心理学”培训,提升复杂场景下的情绪控制与说服能力;重大政策出台后,组织专家分析公众心理动态,制定更具人情味的引导策略,实现治理从“刚性约束”向“刚柔并济”转变。

      强化“双轮驱动”,筑牢制度与需求根基。一方面,以法规保障为硬支撑。以《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为统领,细化配套政策,明确人才库在治理中的法定地位、部门职责;建立相关专项财政资金,保障人才库运营与专家报酬。另一方面,以需求导向为软牵引,通过职能部门座谈、舆情大数据分析,动态锁定信访积案、执法冲突等高频需求场景,构建“场景类型-专家领域-能力等级”匹配矩阵,实现“按需派单”,避免资源浪费。

      夯实“三维支撑”,确保体系落地生效。在政社协同上,构建“政府搭台、机构运营、专家服务”格局。市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统筹部门资源,在综治中心设心理服务窗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机构,负责人才库日常管理,专家专注服务供给,响应效率大幅提升。在技术赋能上,建设智慧心理服务平台,集成需求提交、智能派单、效果评估功能,AI匹配专家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内,并嵌入“山东解纷码”“滨州微警务”等平台,实现随时随地可申请。在基层覆盖上,推行“市级专家下沉+县级兼职专家常驻”机制,同时培训网格员、村医等成为兼职心理服务专员。无棣县、惠民县推行后,基层心理服务覆盖率从不足20%提升至60%。

      深化推广:让心理服务成为治理新动能

      滨州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本地治理难题,更在于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下一步,可从三方面深化推广: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将心理服务网络覆盖率、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地方党政考核,推动“心安城市”建设从部门工作上升为全局任务;二是推进区域联动,打造“省级指导-市级中心-区县分中心-乡镇站点-村居观察员”五级网络,形成“心安城市”建设雁阵格局;三是打造特色品牌,培育“山雨和谐调解室”“心警力”等知名项目,通过品牌化运作提升社会认知水平,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最终实现“人人心安、时时心安、处处心安”的治理愿景,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心”动能。

      李硕、张雨薇、毕艺琳、张泽杰单位系滨州市滨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李曼君单位系滨州市水利资源开发建设中心。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关于“优化心理服务专家人才库建设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滨州模式为视角》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SKGH-247


【版权声明】
本文/图片用于同步时事新闻,依据《著作权法》第24条合理使用条款。
来源:滨州网(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9413080948321186&wfr=spider&for=pc),发布日期:2025-11-20
引用内容未替代原作品市场价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YWHJ@yiwuwenhua.com.cn